【編者按】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。70年,或許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只是彈指一瞬,但神州大地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城鄉(xiāng)面貌煥然一新,人民生活日益美好。為此,南海網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——開設“70年·70張照片·70個故事”專欄,廣泛征集70張老照片、70個動人故事,通過光影世界的“時光機”,回首70年間神州大地的滄桑巨變,講述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故事。
我認識一位1939年出生的老太太,她苦了大半輩子,年少時經歷過動蕩歲月,40多歲時丈夫病逝,獨自一人將五個孩子撫養(yǎng)成人,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撐起一家人的希望。那時,她的夢想,就是頓頓吃上大米飯。
我是秦文慶,這個人是我奶奶?,F在她變成了一個精神矍鑠,整天樂呵呵的老太太,給東家拿點米,給西家拿點鹽,隔壁鄰居紅白喜事都會去幫忙,臉上沒有絲毫苦難留下的痕跡。
秦文慶的奶奶,攝于1986年。
有一個老頭,出生在1962年。在那個年代,他14歲就跟著師傅學泥水工,挨打挨罵沒有一分工錢。20多歲時,憑著學到的手藝在十里八鄉(xiāng)幫村民蓋瓦房掙錢,可這點微薄收入只夠他養(yǎng)活七口之家,卻無法為孩子們提供很好的教育。
為了讓孩子們都能上學,他選擇和妻子遠走他鄉(xiāng),外出務工,只剩年幼的兒女與年邁的母親留守家中。年輕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陪著兒女們成長,但他幾乎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歲月,他很愧疚,同時又很欣慰,他的孩子們有三個考上大學,畢業(yè)后都有了穩(wěn)定的工作,幫助家庭擺脫赤貧狀態(tài),奔向小康。這個人就是我的父親,現在將近60歲了,別人見了他還恭恭敬敬地喊他一聲“秦師傅”。
我有一個哥哥,1984年出生,年幼時父母不在身邊,常被同齡小孩嘲笑為“沒媽的孩子”,他帶著弟弟妹妹,幫奶奶做家務。初中畢業(yè)時,為了減輕父母負擔,把讀書機會留給弟弟妹妹,他選擇出去打工掙錢,貼補家用。
他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考上大學,在他離開校園的歲月里,弟弟妹妹們如饑似渴地求學,考上了理想的大學,這個無私的人是我的大哥。我時?;貞浧?,大哥帶著我們到田地里拾人遺下的稻谷,到田埂上挖車前草、薺菜背到集市上賣,換了錢買文具。我們欠大哥太多太多。
我,站在家人們的肩膀上,順利地完成學業(yè),畢業(yè)后跟隨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軍人,退役后可以按著自己的路來走,沒有包袱,輕裝前進。今年7月我考上了公務員崗位,即將走上為人民服務的道路。
秦文慶(前排左二)參軍時與戰(zhàn)友的合影。
這就是我們一家三代人,奶奶的夢想是吃飽穿暖,父親的夢想是能陪在孩子身邊,哥哥的夢想是能好好讀書。在那個年代,這些都是他們難以企及的夢想。
1991年,這是秦文慶一家五口的合影。
時至今日,隨著國家不斷強大,尤其是“三農”政策的落實,聚焦“兩不愁三保障”精準脫貧向縱深推進,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的實施讓廣大群眾享受到了改革紅利,溫飽問題已經解決,留守兒童的現象也將成為過去,再也不會有一個孩子因為貧苦而與夢想失之交臂。
1991年,秦文慶一家三代人拍攝的全家福。
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。我們一家三代人,沿著夢想的軌跡努力逐夢,生活越來越好,就像新中國70年的發(fā)展之路,一步步站起來、富起來、強起來。歷史是勇敢者創(chuàng)造的,我們攜手向著未來前進,與新中國共成長、共繁榮。
講述人:秦文慶(東方市大田鎮(zhèn)政府一名基層公務員)
講述時間:2019年9月5日
南海網記者 陳望
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南海網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