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編者按】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。70年,或許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只是彈指一瞬,但神州大地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城鄉(xiāng)面貌煥然一新,人民生活日益 美好。為此,南海網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——開設“70年·70張照片·70個故事”專欄,廣泛征集70張老照片、70個動人故事,通過光影世 界的“時光機”,回首70年間神州大地的滄桑巨變,講述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故事。
我叫王東桃,快90歲了,我與丈夫謝恩高都是廣東平和縣人,都是共產黨員。我們是大學同學,1956年7月畢業(yè)于華南農學院農學系,共同獲得農學學士學位。大學畢業(yè)后,我們一直從事劍麻研究工作,直到現在,我們還在做一些劍麻相關資料的整理工作??梢哉f,我們夫妻二人,一輩子沒與劍麻分開過。
我職業(yè)大部分成績是在粵西試驗站取得的,也就是現在的中國熱帶農業(yè)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(下稱南亞所)。我們研究的領域十分小眾,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卻是國家非常需要的。
30多年來,我與丈夫謝恩高先后承擔了國家多項劍麻研究重大課題,致力于我國劍麻的豐產及抗病兩個研究方向。這一輩子,最讓我們感覺有價值的成果是將我國劍麻產量提升了5倍。
王東桃是我國最早研究劍麻的科學家之一。受訪者供圖
初相識 海南島上考察劍麻
劍麻是一種熱帶作物,它的硬質纖維質地堅韌耐磨,耐鹽堿,用來做船上的纜繩,即使長期浸泡在海水中,也不會被腐蝕。它被廣泛應用在運輸、漁業(yè)、石油、冶金等多種行業(yè)中,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。
63年前,我們剛走出校門,發(fā)現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非常需要這種纖維,然而我國種植面積太小,種植技術落后,劍麻幾乎無人研究,需要向外國高價進口這種纖維。我與丈夫決定,“既然沒有人研究,我們上,靠自己解決難題!”就這樣,我們一頭扎進劍麻科研中。
那個年月,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極少,連一些基礎數據都要從零開始。在大田搞科研跟農民種地一樣,是極辛苦的。然而,在研究的第一個階段,我們甚至連自己的試驗田都沒有,那份苦就更重了。
我們當時在廣州工作,想了解劍麻,只能往當時我國劍麻主產地海南島跑。
那時候,海南島生活艱苦,交通不便,很多人都忙不迭地躲開。我與丈夫有強烈的研究愿望,關注點在劍麻身上,說實話,當年對這份苦并沒有太多感受。
畢業(yè)當年,我們就踏上海南島,環(huán)島搞調研。與其說是出差,不如說是扎根,我們一整年、一整年在島上的劍麻種植地考察,做實地調查。海南島上,我們走遍了劍麻種植地,住在農場窩棚里是常事。
謝恩高在劍麻試驗田里工作。受訪者供圖
幾年后,我們初步掌握了劍麻生長規(guī)律與栽培經驗,積累了豐富的調查數據。此后,我們共同編寫了題為《我國龍舌蘭麻的生產現狀與前瞻》一文,對我國發(fā)展龍舌蘭麻產業(yè)提出建議。劍麻是龍舌蘭麻的一個品種。
1960年至1962年,由我負責“兩院”(現為中國熱帶農業(yè)科學院)的劍麻生產,試驗基地設計規(guī)劃,單獨擔任龍舌蘭麻選育種的課題任務,建立了品種園,進行品種特性觀察,產量及質量鑒定。后來,我們設計布置了劍麻株行距,間作試驗,提出雙行密植的增產效果,對制定劍麻種植的技術措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。
不久后,我與丈夫一起被調至粵西試驗站,也就是現在的南亞所工作,我們有了自己的劍麻試驗基地。接下來的10年,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劍麻豐產、控病兩個方向。
選良品 為國家選定劍麻當家品種
1963年,“兩院”圖書館剛剛購回英國人洛克著的《劍麻》一書。在那個年代,想閱讀國外最新科研專著,很不容易。我與丈夫倍加珍惜,如饑似渴地閱讀。
單純的紙上談兵,我們還是有了重大發(fā)現——坦桑尼亞的一個劍麻品種適宜在中國種植。它最大的優(yōu)點是豐產,我們將其命名為H·11648。
后來,由我來擬寫引種H·11648的報告書,層層上報至當時的農墾部。很快,得到部里的支持,該品種于1963年引進,并由我們的團隊負責試種。
在“兩院”取得試種資格的同時,我們又在海南的一些農場布置該品種的區(qū)域性試驗。
多年試種及生產實踐證明,H·11648具有優(yōu)異的豐產性,比當時我國的劍麻畝產量提高了5倍,經濟效益顯著增長。這一品種,后來成為我國劍麻的當家品種。
這一科研成果,于1984年獲“兩院”科技成果二等獎,且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;1985年,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
引種H·11648新品種,并非一帆風順,該產品在坦桑尼亞就攜帶著嚴重的斑馬紋病,經常對該國的劍麻予以毀滅性打擊。用謝恩高的話說,“這個病害,在手里被咔嚓掉了。”我們非常有效地抑制了它,在國際上的影響比較大。
直到今天,H·11648品種仍在種植。
2019年12月11日,中國熱帶農業(yè)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慶祝大會上,王東桃代表建所之初的老科學家登臺發(fā)言。南亞所供圖
育良種 “粵西114”超越國外引種產品
我與丈夫帶著團隊,經過10年的研究,將我國的劍麻產量提到一個新高度,即豐產又控病,取得了重大成果。
龍舌蘭麻全世界有250多種,我從1971年起一直負責龍舌蘭麻的選育種工作,從42個雜交組合中,篩序出三個較好的組合,有希望的品系15個,我們精心培育比H·11648更抗病的品種。
搞科研的同時,為了培訓劍麻技術隊伍,我們撰寫了一批劍麻論文。謝恩高畢生從事劍麻育種工作,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。他的論文《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劍麻快速繁殖方法》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。他是《龍舌蘭麻雜種11648的引種試種的研究》課題的主要完成者,課題負責人;他同時擔任《龍舌蘭麻雜種11648號引種試種技術改進與示范推廣》課題的主要完成者、課題負責人,是此課題報告執(zhí)筆人之一。
80年代末,我們在專業(yè)性期刊上發(fā)表論文100多篇,出版了關于劍麻的專著。直到今天,我國農業(yè)學院關于劍麻的教材,依然在使用我們主編的各類專著。
那個時候,我與丈夫將劍麻的生產,研究,教學結合在一起,連續(xù)數年編寫劍麻講義,長期授課,還從事技術服務及相關咨詢工作。
后來,我們對劍麻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也投入大量的精力,據我們判定,全球具有經濟價值的劍麻約50多種。
1988年上半年,我與丈夫提出縮短劍麻育種年限研究,并提出培育劍麻優(yōu)良品種及推廣程序的初步意見。
我們收集了國內外劍麻品種,建立種質資源庫。我們設立的“龍舌蘭麻抗病高產優(yōu)質新品種的選育”課題屬于部級重點課題,我為課題第一負責人。
12月11日,中國熱帶農業(yè)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建所65周年慶祝大會上,王東桃、謝恩高二位科學家前往參會。會后,二老接受了南海網記者的采訪。實習生 韓婷 攝
不久,我們選育出劍麻新品種“粵西114號”。這是通過雜交進行系統篩選得出的,產量比H·11648提高16%。30多年前已在廣東、廣西、福建墾區(qū)劍麻生產上進行推廣種植,獲顯著經濟效益。我記得當時廣東金星農場推廣種植后,年收入達到了103萬元,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天文數字。
1993年,我與丈夫共同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,今年國慶前夕,我還得到了一枚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紀念章”。
我們倆已至耄耋之年,與劍麻打了一輩子交道,拿了很多國家級的大獎,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它們了。我們家里,從來不養(yǎng)花,只養(yǎng)龍舌蘭科的家庭觀賞植物,虎尾蘭之類的植物占據了家中陽臺。
直到現在,我們還在不斷地整理劍麻的相關資料,我們想為年輕人做些工作,把我們畢生的成果傳給他們,讓他們繼續(xù)做下去。
我們現在定居在廣州,已經很多年沒回過海南了,多希望有機會能回去走一走,看一看,那些曾經無比熟悉的山林田野里,有我們的足跡與汗水,有我們的青春與懷念。
一晃60多年過去了,海南永遠是我們的科研起點,我們永遠懷念那段與海南朝夕相處的激情歲月。
講述人:王東桃、謝恩高(中國熱帶農業(yè)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員)
講述時間:2019年12月11日
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
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南海網微博